淺談循道主義在台灣的發展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引言
歷史是神工作的軌蹟,人們也不斷的試圖從歷史的紀錄中,學習尋找合宜的方法與規則,以期能夠在各樣的情況中找到出路。相同的,在平均不到百分之三基督徒的台灣教會,若要在教會各方面事工尋求有所突破,那麼,對教會歷史的認識,就成為必要的課題,在如此的前提之下,英國約翰衛斯理帶給英國教會信仰的復興與各人的種種事蹟及著作,便成為本組在擬定期末報告時想要進一步去了解的主題。
經過組員間彼此討論、分析、確認分工及老師的建議之後,我們決定以介紹約翰衛斯理的生平與工作、淺談徇道主義及陳述循理會在台灣的發展,這三方面來作為本次報告的綱要,並期盼透過實地的訪問及資料的收集,除了對前賢之風範事蹟有更深的體認外,也能透過解析循道主義在台灣的發展現況與瓶頸,而能從中穫得有助各人及教會信仰成長的參考準則。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文著重於探討循道主義在台灣的發展現況與瓶頸,而從介紹約翰衛斯理的生平與工作、淺談徇道主義及陳述循理會在台灣的發展,這三方面來切入比較,暫時不深入處理衛理宗教會間的組織互動與神學教義發展、文化滲入與思想交流等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學生們將先依據所能收集與訪查到的資料,探討循道主義的興起
(約翰衛斯理的事蹟 ),在台灣的發展過程與現狀,最後並從訪談與收集到的文獻資料中,分析循道主義在台灣的未來發展與可能遇到的瓶頸,期望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可以給目前似乎陷入瓶頸的眾教會福音工作帶來些許的看見。
第二章 循道主義的興起
第一節 從衛斯理到循道主義
約翰衛斯理(1703~91)生於英國北部林肯郡的厄普衛司(Epworth),是撒母耳和蘇撒拿.衛斯理的第十五個兒子。約翰與他的弟弟查理斯(聖詩作者),是十八世紀福音復興運動和循道{\LinkToBook:TopicID=789,Name=Methodism}運動的領袖。
衛斯理的家族有很深的宗教背景。他的祖父是不從國教者的清教徒;父親受過高深教育,後來決定返回英國國教,並且在牛津大學受業;而約翰的母親,不管是用哪一個世紀的標準衡量,都可說是位相當有能力的婦女。
約翰十歲即離家,往倫敦的查特豪斯(Charterhouse)受教育,後來再在牛津的基督教會書院就讀。他在1725年之前,沒想過「要以宗教作為一生的事業」;這種改變可說是他的宗教或道德的改變,與十三年後的福音悔改同樣真實、重要。同年,他受按立為執事,而翌年則成為林肯學院的院士。透過一個「宗教朋友」的影響,衛斯理開始閱讀金碧士、泰勒(Jeremy Taylor, 1613~67,英神學家、主教,兼名作家和講員,有「英講壇之榮耀」之稱),和勞威廉等人的作品。
1727年夏,衛斯理離開牛津,在羅克特(Wroot)教堂擔任父親的助手,並且在1728年受按為長老。
1729年他在林肯學院的邀請下,返回牛津,很快就成了弟弟查理斯所召聚之群體的屬靈領袖。其他學生稱他們的團體為「聖社」('Holy Club'),後來則改稱為「循道派」('Methodists'),指他們凡事皆循規蹈矩,是語帶譏諷的。無論如何,這群體一起研習新約希臘文,把無數的神學及屬靈作品寫成簡易本,每星期禁食兩次,每週領聖禮,並且定期探訪病患的及坐監牢的人。
約翰和查理斯衛斯理於1735年父親去世後,便離開了牛津,去美國喬治亞宣教。宣教期雖頗短暫,對兄弟倆的屬靈生命倒有重要的影響。首先,令他們改變的有兩項因素,一是透過往美洲船上一班德國莫拉維弟兄敬虔的生活,另一是當時新興的活動,就是以小組形式,給予完全奉獻的男女信徒屬靈訓導。約翰於1738年回英國後不久,便遇上莫拉維會的牧師伯勒爾,他強調因信稱義{\LinkToBook:TopicID=670,Name=Justification},內心有得救確據,及勝過一切罪惡。衛斯理深為這些信念折服,認為是與聖經、歷史的基督教,及幾個見證人的經驗吻合,於是他也開始追求及傳講因信稱義的道理。
1738年的五月二十四日,衛斯理參加了倫敦亞得門街莫拉維會的聚會,覺得心裡「異樣溫暖」,皆因有人在會中宣讀了馬丁路德寫的羅馬書註釋之序言。近代學者對衛斯理這個福音經驗的性質有不同的意見,但後來的歷史顯出,這個經驗實在影響了他每一方面。他由這經驗而生出的熱心,又聯合了他弟弟查理斯和聖社其他會員(如懷特腓德{\LinkToBook:TopicID=1232,Name=Whitefield, George}),便形成了一股復興的火焰,使倫敦、布里斯托爾,及報紙傳媒觸目。
強調個人藉信心而得救恩的經驗,是當代英國國教之領袖視之為不需要的「新教義」,他們認為人單靠嬰兒洗禮,就足以得救。很快地,大部分英國國教的教會大門都向衛斯理關閉,他們只得在街頭聚會。1739年四月,懷特腓德邀請約翰去布里斯托爾,好把金斯伍德大批新信主的煤礦工人組織起來,以基督教教義牧養他們,訓練他們成為門徒,這正是衛斯理最擅長的恩賜。
循道派神學的核心是愛︰神的愛是為萬人的,而神的恩典亦是為所有人預備,只要人在耶穌基督內,以信心接受祂的救恩即可得到。
這種恩典觀所著重的乃是,神把自己給予每一個人,要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並且保障人真正有機會回應。稱義或使人得救的信心,是恩典的結果;而悔改歸正的經驗,則是由兩部分構成︰稱義,那是基督的公義歸到信徒身上;和新生或重生,那是聖靈把基督的義生在或歸到信徒身上。成聖的恩典包括信徒由悔改到死亡之間,聖靈在他生命中的工作;衛斯理認為這工作既是即成的,也是漸進的。因為那是恩典的工作,是人只能透過信心來接受的,所以成聖可以是即成的。但「整個成聖」的工夫,基本上是人對神和對別人的愛,因此成聖就是神無限及大能的愛,在有限的信徒身上彰顯的過程;就此意義而言,成聖就不可能是一種「絕對完全」那樣的靜態狀況(這是衛斯理不斷否定的),而是一種不斷向前推進的狀況。
本來循道主義者原是指十八世紀支持英國大奮興的人,且語帶嘲諷,說他們凡事循規蹈矩;至終它卻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指跟隨約翰.衛斯理的人在他離世後不久,離開了英國教會,自己組成一新教派。開始的時候,循道會原是英國聖公會內一個宗教組織,衛斯理一直不想另立新教派,但後來許多現實問題出現,使他與英國聖公會的制度不斷有矛盾,就如對傳福音的安排,為蘇格蘭和北美的福音工作而按立牧職,和在英國容忍法下,建立福音站及發證書給人去傳福音等,在在都與當時聖公會的規則相違,令他們不得不承認,另立宗派是不能避免的了。
1932年英國循道會內幾個派別尋求聯合(包括了南方循道聖公會、循道派抗羅宗教會,與循道聖公會),他們引用的其中一份重要文件,即是由循道宗創立之始,到今天仍守著的福音信仰,那就是相信聖經是神的啟示,是信仰與生活至高無上的原則,同時亦記於衛斯理之《新約劄記》和講章集內。
開始的時候,衛斯理神學主要受循道主義對宣教的重視,及其救恩論的影響,基督教一切其他教義均受這兩個角度決定。他們把重心放在神的主權上,卻不是輕忽神其他的屬性,或漠視人的責任。在面對亞流主義及蘇西尼主義可能引起的陷阱,他們特重基督的神性。還有,他們強調人單靠己力不能成就自己的救贖,並且又以贖罪論為試金石,用來分辨福音的真偽;福音是為萬人預備的,然而卻不是人人都接受。因信稱義的教義是處於信仰核心地位,它使人得生,並且被改變。聖靈的工作則叫人有得救的確據,和使人成聖,這教義在當代十分重要,因為那正是人最忽略的一面。他們又重視恩典的倫理,認為這是新生命所必需有的表現。
整體說來,衛斯理神學可說是福音派的亞米紐主義,加上聖靈所賜的溫暖和能力。
衛斯理曾說,神興起循道會,就是要傳播「合乎聖經的聖潔」;並且說,神在今生要把基督徒心中的罪除盡,以使基督徒的動機能成為完全的愛。「基督徒的完全」、「完全的愛」、「全然成聖」,和十九世紀所謂「第二次恩福」和「聖潔」,全是論到這種恩典工作的詞語。他們說,人只要竭力追求就能得著,他內心的聖靈亦為此作見證。人若要追求這種恩福,並且找到後想盡力保守它,就要努力過捨己愛神的生活,和努力行善。基督徒被聖化後,他的靈性便會大大增進,像以前所經歷的一樣。但其中有一個分別,聖化後的靈命成長,他的心是充滿著愛,對人對神都是如此,此外就一無要求。當然,成聖的基督徒仍會有不成熟、不適當及偏差的行為,但從動機而言,成聖的基督徒是不會犯罪的。衛斯理的教義是把好幾種教導混合起來的結果︰古代教會論到基督潔淨人心的神修教義、敬虔派對屬靈經驗中某些有效因素的強調,以及改教運動看信心為人得救惟一需要的條件等。
第二節 衛斯理的工作與成效
約翰衛斯理的循道主義不僅是一套神學,而是一種對基督徒生活的了解,強調信徒與慈愛天父之間那種喜樂又個人的關係。這個關係落實於人對上帝的敬拜,和對人的愛。愛失喪之人的意思,就是在傳福音時「把基督給他們」;愛貧窮人的意思,就是社會關懷──為孤兒寡婦預備房子,提供免費醫療、食物、衣物、教育,及主日學等;愛初信者的意思,乃是訓練他們成為門徒──小組牧養;倘若信徒給教區教會逐出來(當代英國國教對循道派信徒常採取的行動),便為他們舉行聖餐;並且為初信者預備聖詩與屬靈詩文、研經材料、禱文、單張、兒童禱文、日課、詩歌;出版成年人屬靈的作品(包括神學和靈修的),每月的屬靈雜誌。總括來說,約翰有生之年一共寫了四百多種不同的出版物。
在基督徒群體中,愛人的意思乃是誠實地放下偏見,同心協力,為要得著失喪之人(如︰「致天主教信徒的信」),加上真誠的合一精神,願意從每一個真正屬靈的傳統去得著教益。他愛全世界的心,使他能說︰「世界就是我的教區」。他自己為宣教而去過的地方,包括喬治亞、德國、威爾斯、愛爾蘭和蘇格蘭。自1769年起,衛斯理便差遣循道派的宣教士去北美洲,而在美國與英國戰爭後,更按立他們,使他們繼續在前線工作。
衛斯理的工作實在驚人,在他五十二年的事奉生涯,平均每年走四千哩(騎馬),其一生大約講了四萬篇道。但他最成功之處,乃是能選召、組織,及訓練人成為屬靈領袖,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內;透過不斷成長的小組、地方領袖,和遊行佈道家,衛斯理能夠維持宣教的熱誠及其果子。他從不忽略對初信者的教導和訓練,務要使他們成為門徒。從實際的意義而言,約翰衛斯理的循道主義,是牧養的更新,也是實踐平信徒事奉工作的果子(包括男、女信徒在內),更是對福音神學和宣教的真實回應。透過衛斯理和循道主義,十八世紀英國廣大的勞動階層,終於有一種可行的靈修生活。
第三章 循道主義在台灣的發展
--以循理會為例
第一節 循理會在華人中的宣教經過
循道主義在台灣的分支有許多,絕大多數是由美國地區的差會所差傳開拓。其中較為人所熟悉的有循理會、貴格會、聖教會、聖潔會、衛理公會等(另有一般人較為陌生的拿撒勒人會與便以利會);這些教派曾經共同成立「衛斯神學研究會」,但近年來已漸趨式微。
在循理會正式來台宣教前,早在1895年即委請內地會差派宣教士來華宣教,而至1904年,北美的循理會總會使正式差派宣教士安培生及蘇克福牧師到上海宣教。教會及人數開始增多時,健全的行政體系也跟著被建立起來,如1929年在開封舉行了第一屆年議會大會並陸續選出各地區的區會長等。
1940年,有一對年輕的宣教士夫婦戴永冕、戴永和與中國同工馬可、霍冠英、何恩證等人,轉向陜西開始新工場,並於1941年在陜西開辦了西北聖經書院,就近訓練事奉的人才。
1944年,由馬可牧師組織了邊疆佈道團,開始踏出向邊區傳道的事工。這一佈道團影響深遠,也反映了循理會的美好特質-隨走隨傳,積極宣教。
1948年,中西同工各15人開始向四川重慶宣教,並積極建立教會。同時也創設聖經書院,聖光中學及診所的事工。
1951年香港的宣教事工正式展開,後來此地即為由大陸轉向台灣的橋樑,在大陸變色前,循理會在中國的宣教事工已近半世紀,前後達四十五年之久。
1952年司崇德宣教士從大陸經香港來台,這是首任在台宣教的循理會宣教士。接著陸續來台的宣教士有來寧德教士、聞羔義師母、戴永冕牧師伉儷,均為循理會打下美好的宣教基礎。
1954年由戴永冕牧師、石省三弟兄、汪養吾牧師等發起,在高雄市組成了「基督教中華循理會」,不久,年議會也正式成立了。
1955年創辦了聖光聖經書院,而後隨著時代的需要,又改制為聖光神學院。
由於地理位置、語言等因素,故自1975年9月開始,將全台分四個行政自治區,但均隸屬中華年議會。行政制度目前是採三級制—教友議會、區議會、年議會,其特色是:經濟方面-各教會需納會費十分之一給區會,區會再將十分之一交年會。行政方面—每一年年議會大會時,傳道人需順服的接受調派(原則上各傳道人可較長期留在原教會牧會,但每年仍需有調派的派令,以作為未來一年事奉的職份的認證)
第二節 循理會發展特色評估
教會甚早就有較完整的制度規範、組織章程. 使教會之間得有準則依循。教會亦早往「自立自養自傳自治」的目標邁進,如努力設置不完全靠外援的建堂基金、各教會相互支援拓殖新教會、鼓勵傳道人進修以提昇素質等。創辦神學院訓練裝備人才,使教會拓荒牧養人才不11. 虞匱乏。1952起~迄今:台灣---初期以非台灣人族群為工作重點(有少量的客家族群事工),強烈的都市取向;特別著重於的軍眷區的宣教事工(與當時當權者的期待有極大的關連)。後在南部原住民區的事工有顯著的發展(目前四個區會中有排灣與魯凱等兩個原住民區會)。
循理會重視青少年、主日學的教育事工,教會多次的復興均與青年教育事工的異象有關。
宣傳品的出版-循理報不只作為文字的宣傳管道,更為各教會聯繫交流的美好管道。
第三節 循理會在台灣的現況訪問紀錄(現任主席--蔡忠梅牧師):
現況:60間教會,會友約7000人
分布:台南以南為教會主要分布區
語言:以國語為主(發展初期為避免與本土的長老教會衝突)
未來5年的計劃:拓展15間教會(採聯合拓殖的策略)
神學主體:衛理宗神學
行政體制:中央集權,地方分權
目前年議會仍屬美國總會,尚未正式成為總議會區。
年議會(台灣)-婦女事工、青少年事工、宣教、慈惠、輔導委員會、
神學訓練(聖光神學院)
發展過程:1895:河南、山東
1904:上海
第四章 循道主義對台灣教會的影響
第一節 循道主義對過去的影響
循理會初期在大陸的宣教是從湖北開始的,在教會人數漸漸增多的情形下,行政體系也隨之成立。然而,有鑑於培植工人的重要性,神學教育工人的培訓也相當重視.雖然是比宣教的腳步慢,卻也是難能可貴。如1941年在陝西開辦的西北聖經書院、1948年在四川重慶創設的聖經書院。並也由馬可牧師在1944年組織的邊疆佈道團踏出了深遠影響的邊疆佈道,反映出循道隨走隨傳的美好特質。直到大陸政權易主,循理會才轉向南部到香港開拓新的福音工場。循理會在大陸將近半世紀的華人宣教路程中,奠立了在華人地區宣教的基礎與經驗。在經香港輾轉到台灣的宣教過程,循理會依然秉持著一貫的宣教精神。
根據所訪問的蔡忠梅牧師所陳述,循理會在台灣的宣教對象,主要還是針對大陸遷來台的眷村民眾為主。由於循道主義的宗派在台灣興起得較晚,當循理會進入台灣之時,長老會在台灣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具有相當的基礎。而且長老教會走的是台灣話的本土居民路線。所以為了在傳福音對象上有所區隔,於是針對不同語系的福音策略,這是循理會具有鮮明特色的一點。無獨有偶,在台灣南部高雄、屏東等地區眷村發展的同時,也意外開創了本土性族群的宣教工作,就是原住民的事工。因此,循理會雖不是特別強調本土神學,也不走社會福音路線,卻是確確實實地走入人群當中,發展福音的果效。
第二節 循道主義在現今的影響
隨著時光的流轉及民情改革的開放,種族的融合,降低了彼此之間的差距.大體上來說,居民居住時間的拉長,消弭了種族之間的隔閡,而語言日漸相通,也拉近了教會彼此的差異性.正如今日在台灣教會中,國語體系的教會與台灣話體系的教會不再像過去一樣,各做各的事工,現今已有部份事工是跨宗派的合作。而循理會在台灣的影響,也可說是漸進的,不再只是單單影響單一族群的教會宗派而已;而是具有對一般群眾的影響力。
在神學教育與工人的培養,仍是秉持一貫的福音策略。在1955年創辦了高雄聖光聖經書院,之後因時代的需要而改制為聖光神學院。循理會體系在台中亦有屬於衛理公會的中台神學院,確實做到了福音傳揚與造就培訓工人同步的特性。對於台灣的循理會信而言,是一個鼓勵的契機與動力。對台灣的基督教福音工作而言,也是一相當大的突破。因為面對福音廣傳的工場來說,工人的培訓不啻是一項極重要的工作,更可說是福音厚植的基礎。當前有些基督教宗派的教會迫切需要傳道人,並且各宗派需求量日以遽增,若非有健全的神學教育體制,極有可能會有傳道同工的不足而導致偏差教義的產生。這從教會歷史中屢見不鮮,更惶論在這多元多變的資訊爆炸時代了。因此,神學培訓的工作是使教會拓荒牧養人才不虞匱乏的重要事工之一。
蔡牧師也表示,神學教育體系在目前循理會中華年議會的運作中,是具有相當獨特地位的;因所看重的,是行政體外的獨立運作,主要目地在於使神學教育可以不受限於經費、制度、人性的掌控限制,而讓它回歸到循道主義的原創精神,就是高舉遵行上帝的道為宗旨。因此,對於社會的脈動也能有較深刻的經歷與回應。就如1999年的台灣中區921大地震,聖光神學院師生得知消息後,便積極投入災區救援的實際關懷工作,前後持續了半年多;到目前仍繼續派義工進入災區,進行重建的工作。而循理會眾教會也一起投入這樣的社會濟助事工。對社會的人心有極大的鼓舞;對眾教會也是一場生命的見證。
第三節 循道主義末來的展望
對末來的展望,蔡牧師亦真切地提到,對成立台灣區總議會的前瞻性是具有深耕及廣耕的策略。在深耕方面是有關眾教會牧養的問題,如何深入福音的中心,進而行道,這是加強基督徒生命的作法;發起人人讀書,建造屬靈的生命。在廣耕方面就是有關教會增長的部分。主要是強調建立教會不是單單一個教會的分植,而是合力完成。策略是在同一地區的教會,共同來負責一個新堂的支援,不論在關懷‘屬靈的餵養,也在人力上,福音移民上出力。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講求合力分工的多元時代。建立起一間新的教會需要傳道人的投入,也需要眾同工及教會的支持與鼓勵。故未來在五年內,目標是建立15間堂會,到2005年,總會將達到75間的教會,約8000個會友的人數。正如1977年提出的五年倍加目標一樣。除使教會邁往自立自養自傳自治的目標邁進外,並也鼓勵傳道人進修以提升工人素質。
對於神學教育方面,在台中除設立衛斯理神學研究中心外,中台神學院也在2000年的春季班中開辦了教牧研究碩士班。顯然,對於時代的需要,神學教育也正在尋求切合福音工場及教會牧養的正確方向。
第五章 結論
約翰衛斯理的循道運動為當時英國日漸形式化的教會生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間接的帶動了歐美地區的信仰奮興。但另一面,隨著時空的發展,在強調“身體力行“的理念之下,也發展出以人為主體的“聖潔生活“之神學架構。也成為,循道主義在台灣所呈現特有的面貌,透過書籍資料,及實地的訪問,本組之心得歸結如下:1從循道主義在台灣的發展現況,它幫助了我們:
1. 循道主義對信仰實踐的精神,與活出基督生命見證的強調.但是,也有一些是需要我們去反省注意的
2.循道主義對教導的注重,不但使第一代聽信福音的人成為信徒,更是成為主的門徒,並且能確實的將h. 信仰內涵教導傳承給下一代
3.循道會在宣教與建立教會的方法與策略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學習的.就是以大教會支持小教會,以眾教會同l. 工支援單教會的事工的方式來拓展。
4.讓教會福音事工活潑與多樣化,如適時鼓勵弟兄姊妹參予國內社區活動,或國外婦女聯誼會,展望會等事工。
1.可能會讓弟兄姊妹產生另一種屬靈的律法主義,無形中將 ”聖潔,敬虔”成為度量自己與別人的量尺,而忽略了福音的核心-因信稱義之恩。透過這篇報告,不但使同學們有機會學習彼此合作,服事,也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認識,循道主義的始末與在台灣的發展,對我們而言,這不只是一篇報告的完成而已,更重要的是,它都將成為我們往後學習美好的經驗。
2. 若事工過度本位化的結果,容易失去與其他教會團體合作的機會與可能。
參考書目:
1.教會歷史,谷勒本著.李少蘭譯
2.基督教發展史新釋,余達心著
3.基督教二千年史,陶理主編4.基督教會史,華爾克
5.基督教會史大綱,沈介山著
6.基督教神學發展史,林洪榮
7.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導論,馬有藻
8.當代神學辭典上下冊
9.教會歷史課程單元講義,廖元威
10.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琦合譯
11.慕迪神學手冊,殷保羅著
12.歷代基督教信條,文藝出版社
13.基督教神學與教義圖表,韋恩.郝思著
14.約翰衛斯理傳記
15.中國基督教百年史,湯清著
16.循理會報第522期
17.2000年福音運動通訊1998年8月號
18.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Earle E. Cairns
19.Christian Theology, Erickson
20.Atlas of the Bible and Christianity, Dow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