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評"墨子"一書
學說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瓦解,貴族勢力漸漸式微,社會上的階級產生紊亂現象,諸侯們為了要攫取新領土而彼此爭鬥,各國君臣乃至父子互相殘殺時有耳聞。因此墨子在看見這樣一個紛亂的世界,逐而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諸主張,想要拯救當時的社會。另外,也因當時的儒家已淪落到只重形式及頹喪的態度,所以墨子針對此一現項而提出非樂、非命、節用、節葬、天志、明鬼等學說來反對儒家,因此就墨子的本意而言是有其正面的意義存在。
(儒家注意行為的動機,而不注意行為的果效,所以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只須合乎理,便是好的;至於其結果有利與否,並不在意。而墨家處處要問進行的方法,和進行的果效。凡事對於國家百姓有利的才去作,無利的便捨棄。這是二家哲學方法不同的地方)
書內大意:
本書共分為四章,有系統的介紹墨子的出生、人格特質、受教、社會影響、及與儒家在其學說上的論戰,對孔子的批判,及墨子學說的內容,隨著本書的閱讀,彷彿進入時光遂道,到了另一個時空,看見一個熱愛國家的人,勇敢的指出存在於社會的種種弊病,並身先士卒到處奔走、遊說,這時就讓我想到在聖經中的施洗約翰,對於社會的畸態的嚴厲批評,及個人對於理想(職份)有著強烈的使命感,甚至賠上性命亦在所不惜。墨子就是這樣的一為熱血男兒吧!
在此,也將各章大意做簡要介紹:
第一章以一個苦行者的形象來論述墨家哲學的最高理想-「義」及如何「行義」,以一問一答的論辯文體表現出來,使人能一目了然。接下來,作者就藉著墨子的堅毅性格和處事哲理,一步步的帶領我們進入墨家思想的殿堂。
第二、三章則以與儒者的論戰、對孔子的批評談及墨家思想產生的背景,並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紊亂無章,使得儒家思想反而成為社會的負擔(形式化),不能使百姓得利。這也提供了讀這本書的人,一個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第四章總共使用了十節的篇幅詳述墨子學說,以論辯的方式來闡明其思想,其中包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主張。
閱讀心得:
由於自幼就在儒家思想體係下受教導,所以難免對墨家學說有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尤其在對於孔子的批判上,惡意與誤解讓人有種只為反對而反對的感覺,而顯露出墨家學說不夠嚴謹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墨家學說也曾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盛行了二百多年的事實,就整個歷史來看,我認為也是給當時的儒家一個刺激及反省的機會,使得儒家再一次回到本貌。
在此,個人要提出幾點心得:
1.墨子最看不起那些光說不練的人、也最厭惡那些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偽君子,所以他要「言行合一」。就這一點是我個人非常激賞的一個觀念,不論是待人處世或是在作教會事奉的,如果不能言行合一,又怎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呢?尤其是傳道人,如果在講台上所說的,不能和日常生活所行的相合,那麼,又怎能叫別人來信靠福音呢?所以「言行合一」,給我一個很大的提醒。
2.墨子的基本精神-救世,不管別人如何批評他多事,他總要向人宣傳其主義、理念,他踏實的苦幹,對社會能貢獻多少便貢獻多少,從沒有想到社會對他的回報。每當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很慚愧的反省自己在奉獻的道路上到底奉獻了多少,是否向墨子般的只想到付出而不求回報呢?是否也能為了我們心中的「義」(就是主耶穌),而義無反顧呢?間接的讓我明白,這不就是兼愛的精神中心所在,和當時人們的爭權奪利只顧自己的情形真的是成了強烈的對比。
墨子說:「有力量的要幫助人,有財物的要分給人,有好道術的要教誨人」,這樣子,社會上人人相愛互助,人們才能有安和樂利的生活。這與耶穌的教訓是不謀而合的。
3.墨子要人不要對鬼神有倚賴的心,要自求多服,幸福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於鬼神,墨子是篤信的,但他並不鼓勵人們不盡人事,而倚賴鬼神。所謂凡事盡人事聽天命,就當時的社會背景而言我認為其宗教思想是積極的。以目前現代人的眼光,墨子所注重也是被一般人所認同的。在基督信仰裏面,人們在生活上因著順服來經歷神(盡人事,是本份),但最後仍安息在主的旨意裏(神掌權),所以我覺得在本質上,墨子的宗教思想與基督信仰是很接近的。
4.向歷史求證據(歷史的印證):這是墨子學說的另一特色,在諸多辯論中發現墨子非常喜歡使用先皇時代的事蹟來作為論點的依據,有人說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不但是看見了人過去活動的軌蹟,也藉此看見了現在與未來,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在一開頭就說出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樣的話來吧,雖然諸多的論點皆是針對儒家而發的(主觀性較強),但是,歷史確實提供了我們很多很寶貝的材料,墨子對於歷史的掌握與運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對墨家思想的批判: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墨子思想並不適用於現今社會的有幾方面:
1.對於人性的忽略:雖然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前題,卻忘了國家的基本成員仍是個人,這種忽視個人卻眺望高空,是一種本末倒置的作法。也因為如此,墨子的思想另人感到遙不可及.
2.把自己變成真理,因為墨子希望人人都跟他一樣,去作他所作的事情,並認定唯有如此才能挽救社會,並以批評儒家思想作為其立論依據,因此政治意味相當濃厚,而失去了客觀的立場,使得其學術價值大打折扣。一個失去客觀立場的學說或思想,終究抵擋不住時間的考驗,而被人所唾棄,只能成為茶飯後的閒談罷了。
小結:
單就墨子各人而言,我是非常欽佩那種務實力行、不輕易妥協的態度與精神,因為那正是神的僕人所須有的特質,並且那種不計代價的付出,更是我們在服事心志上應有的態度,墨子-這本書確實給了我題醒與激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