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
根據當時的神學傳統認為,每個人應該透過悔改並完成懺悔的工作來得到拯救。但對路德而言,再怎麼努力,仍無法確信自己可以擁有永恆救恩的把握,且不禁要問:在公義的上帝面前,上帝的恩典在哪裡?路德描述自己的景況說:自己的所面臨的掙扎好像落入無底的黑暗與焦慮之中。但透過奧古斯丁修會的院長茲道比次(Staupitz)對路德的指引”仰望基督並祂的十字架”,以及從奧古斯丁的著作中獲得啟發,”如果人必須被拯救,那必定是上帝的工作”,並且從聖經當中獲得福音信息,”上帝透過他自己的應許,讓路德從信仰掙扎中看見得救的確據。
二、歷史意義
1.認識上帝方法上的改變:從外在的確認轉變為內在的確信,在中世紀的教會認為,一個人的得救與否,是從外在的,看的見的行為工作來認定上帝的恩寵,而路德在信仰衝突中發現,唯有信靠上帝的應許才能超越苦難試煉,看見隱藏在不友善之外表後面慈父的心。
2.認識聖經焦點上的改變:從傳統規條的遵守到以基督為中心的啟示,在中世紀教會的神學傳統是建構在哲學思辯的基礎之上,其結果是,聖經成為神職人員的工具專利,信仰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反而有著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而路德在信仰掙扎中發現,上帝恩典是透過上帝的話語施恩與人,也唯有透過上帝的應許,能夠真正安慰人在痛苦,絕望,試煉中的心。
三、歷史省思
1.提醒我們是否在認識上帝的方法上搖擺不定:信仰掙扎是一個既普遍又個別,是基督徒必然經歷的信仰歷程,沒有人可以替代路德,就像路德無法替代我們去面對信仰掙扎,但路德在信仰掙扎中對福音的渴望,對上帝話語的確信,相對照於現今世代,強調看的見的豐盛成功,快樂滿足的價值氛圍之下,確實提供我們明確認識上帝方法的方向。
2.提醒我們是否在認識聖經的焦點上模糊不清:當基督徒在信仰掙扎中,是否會和門徒有類似的想法:「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約翰福音9:2),是因為我作了什麼不討上帝喜悅的事情,才讓我遭遇到磨難痛苦,或者在信仰掙扎中,仍確信上帝的應許,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啟示之上。不再想試著用自己的方法解救自己,就讓上帝是(Let God be God)上帝,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