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33:1-13
瑪拿西十二歲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重新建築邱壇,為巴力築壇,敬拜天上的萬象。又在神殿內立雕刻的偶像。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居民行惡,比耶和華所滅的列國更甚。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攻擊,將瑪拿西用鎖鍊帶到巴比倫。瑪拿西在急難時懇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垂聽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瑪拿西這才知道唯獨耶和華是神。
耶和華是瑪拿西的神。瑪拿西尚未認識耶和華之前,耶和華就認識他。瑪拿西以別神代替耶和華,耶和華卻沒有拋棄他。神的義超然,早已大過人世間的正。神的愛深遠,早已遠過人世間的情。神沒有放任瑪拿西行惡,神允許瑪拿西從任意妄為到自卑無助,遭遇被擄的捆鎖屈辱到一個地步,使他懇切的禱告尋求耶和華的拯救,經歷了惟有耶和華是真神的實際。
也許,當我們看到瑪拿西的惡,與他所領受的恩之間比例懸殊的落差時,是否也會為敬虔度日卻也同樣遭遇苦難的人忿忿不平?果真如此,表示我們對恩典的認識仍屬膚淺。似乎論功行賞的期待仍隱藏在我們與神的關係之間。當我們行善,神就得按著比例原則回報我們,不然我們就有向神氣憤填胸的理由。反之,當他人行惡,神就得按著行惡程度判決他們,不然我們就有懷疑神的公義和能力的理由。
從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千古難題,引誘行惡的並非都會立即受到審判,敬虔度日的也並非都會有平順的下場。但神從來沒有按著我們以為的比例原則來待我們,不然我們早已在黑暗絕望的深淵裡滅亡。原來,我們心中可能也有個瑪拿西,以惡為善,看不見自己罪性的本質,以善為惡,聽不進神的警戒之語。直到神忍耐的輕叩我們的心門,說:除我之外,別無永不改變的堅固磐石,除我以外,別無永不動搖的避難之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