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無可指望仍有指望

羅馬書4:18-25
亞伯拉罕在無可指望時,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他將近百歲,身體如同已死,妻子撒拉的生育能力也已經斷絕,他卻依然仰望神的應許,沒有因不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裏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所以這就算為他的義,這話也是為相信神使主耶穌從死裏復活,得算為義之人寫的。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

當神的話語與現實的經驗對立衝突時,還能有怎樣的把握?實務的經驗法則似乎左右了我們對未見之事的評測,成了遇見未來的信心基礎。年老的亞伯拉罕與撒拉,生育這件事是在生活常識的範圍之外,如同犯罪墮落作罪惡與死亡奴隸的人,稱義這回事是在生命法則之外一樣。主耶穌到世上來,拆毀的就是憑眼見的確據,建造的就是憑信心的把握。破碎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建立以耶穌是主的生命。因此,生活內涵就在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成就中呈現出來。

是主耶穌,使我們生命的視野在此時,卻不被此時牽絆,因主耶穌,讓我們生活的眼光在當下,卻不被當下限制。什麼意思?這並非指著人生際遇處境的艱難困苦衝突考驗會少一點輕一點,而是指著有耶穌參與的人生,和過往單靠自己面對的截然不同。那是一種不隨著重擔痛苦的擺盪,而是在神話語的應許裏面,領受青草地溪水旁平穩寧靜,有牧人在旁的安息。這有主同在同行的安息,便是我們不憑眼見,在盼望中持續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