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文士與窮寡婦

馬可福音12:35-44
耶穌在殿裡教訓眾人之間,說: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位,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耶穌對銀庫坐著,看有好些財主投了若干錢。有一個窮寡婦來,投了兩個小錢。耶穌對門徒說:這窮寡婦投入的,比眾人的多。眾人是投入自己有餘的,這寡婦是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耶穌為何提醒眾人要防備文士刻意引人注意,需要他人注目的喜愛?因為文士那份想要贏得別人讚賞肯定的期盼,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成為文士,但文士所喜愛的高位,首位與刻意,卻可能是我們心中隨時都在進行的戰場。如同我們時常斟酌於,真的非得把一切所有的時間,才能,金錢全獻上,或者等自己有餘,有剩,有能時再投入就可以。

文士呈現的問題,也是我們人生無法逃避的爭戰,婦人把一切養生的投上,仍是我們生活必須面對的功課。就是心裡渴望與斟酌的背後,所信為何。若我們相信位處高位首位是價值的所在,若我們相信處心積慮打算是安全的保證,若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生命的價值所在,若我們相信惟有藉著耶穌能夠領受不被撼動的安全感。從文士與婦人身上,我們看見,所活的正是所信最真實的表達。

要小心,不要為別人讀聖經,覺得某某文士們要受教導,認為某某窮寡婦們該受激勵。不,經文本身首先就是針對我們自己說的。就是別讓他人對我們的注目與肯定成為心中無形的偶像,似乎不被簇擁,沒有成就,就失去價值。也別讓時間,才能與金錢的斟酌管理,取代了原本我們對神的引導,權能與美善的相信。要禱告,讓耶穌基督救贖的福音成為我們的渴望與獻上。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愛神愛人的再思

馬可福音12:28-34
有一個文士來問耶穌說:誡命中第一要緊的是什麼。耶穌回答:第一要緊的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所言甚是,除祂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且盡心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比一切各樣的祭祀好的多。耶穌見他回答的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

愛神愛人是屬神國度的核心綱領。而耶穌是如此核心綱領的具體成全與實踐。若失去愛神愛人的心,一切的祭物與儀式不過是短暫的美麗,稍縱即逝並無真實意義。當耶穌聽了這文士的回答之後,回應說:你離神的國不遠。意思是這文士雖具備屬神國度的知識,但這樣的認識必需成為信靠並跟隨耶穌的基礎,對個人及群體才有實質的永恆生命益處。

耶穌要讓所有聽見祂與這文士對話的眾人領受,祂就是舊約所啟示,愛神愛人之誡命所將指向,那完全救恩的成就者。可惜,眾人的反應是沒有人敢再問耶穌什麼。耶穌沒有想要塞住眾人的心和口,來突顯自己過人的智慧。耶穌來到眾人的當中,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讓人得以恢復起初受造之時,那與神和好,與人和睦的祝福,透過誡命的遵守,來回應對耶穌成就救恩的相信。

若誡命的遵守不是指向耶穌基督的救恩,就會指向自己陷入自高自大的自義驕傲中,不然就是落入滿是失敗挫折的控告泥沼裡。以為我們能靠著自己或必須靠著自己來愛神愛人。若不是藉著耶穌,任何形式或方向所謂的愛神愛人,都仍離不開與己與人比賽的爭競較量,為要努力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惟有藉著耶穌領受十架愛,愛神愛人的吩咐才會是我們喜愛去作的行動,而不是必須去行的義務。

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面對面的對話

馬可福音12:13-27
有幾個法利賽人問耶穌,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知道他們問問題是為要得陷害他的把柄,就拿一個銀錢,問他們,錢幣上的這像和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耶穌說: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他們來試探耶穌,說:人若死了,摩西吩咐他的兄弟當取他的遺孀為妻。當復活時,她該是誰的妻子,耶穌說:人從死裡復活,像天上的使者,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法利賽人與耶穌對話是為控告耶穌入罪,撒都該人向耶穌請教是為嘲笑耶穌無解。若不是為著相信,來到耶穌跟前仍與生命無益,只會築起更深的悖逆與不信的高牆,顯明人墮落之後,罪惡與死亡在其中的權勢與本性。若不是耶穌主動的啟示與尋找,我們實在無法於拯救的事上自誇。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也是耶穌所要尋找拯救的人,耶穌沒有鄙視他們,仍與他們對話,接受他們的請教。

如今,無論何光景,我們是否仍然願意與耶穌對話,向耶穌請教我們所不了解,不明白的事情,但不是為抵擋也不是為抗拒,而是為相信而問而說。以致於我們之所以相信,並非只因為被耶穌的智慧折服,更因著耶穌的言行所流露出,對我們的那份了解,以及為我們擺上祂自己性命的那份憐憫與慈愛。原來,我們之所以能夠有真正的改變,源自於耶穌對我們所說的啟示以及耶穌為我們所作的犧牲。

要謹慎,若理智,情感與意志不是帶著我們向著相信耶穌是救主,是生命之主的方向奔跑時,它們就有可能成為雕刻不同形式的偶像工廠,成了抵擋真道,抗拒相信的武裝。如同法利賽人的挑戰是發自內心的承認,我是個罪人,我所擁有的皆是出於神恩典的領受,我並不因此高人一等。撒都該人的衝擊是自知之明的表示,我是個罪人,我所能夠理解知道的,是出於神對我的啟發與憐憫,我無法因此以為比人更有智慧。因此,我們若真有什麼,那是神的恩典。若真能如何,那是神的憐憫。此時此刻,就讓我們的心仍然充滿對神的讚美與感謝吧!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園主與園戶

馬可福音12:1-12
耶穌用比喻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到了時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發僕人要到葡萄園收果子。園戶卻一次又一次的打傷,凌辱甚至殺了他們。末後,園主打發他的愛子,不料,園戶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於是殺了他,霸佔了葡萄園。這樣,主人來除滅那些園戶,把葡萄園轉給別人。如經上所記,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房角的頭塊石頭。

耶穌用比喻顯明當時的祭司長,文士和長老等宗教領袖對耶穌的隱含心態與隱藏的惡行。將葡萄園託給園戶管理並按時收租,是當時普遍管理葡萄園的方式,因此,將園主所打發的人給殺害,是極不可思議的事。但信仰上類似的事,將神所託管於我們的一切,意圖佔為己有而進行的輕忽,藐視甚至強取豪奪的舉動卻不斷的在個人與神之間關係張力中發生。

我們所擁有的時間,金錢,工作與才能都是神託付我們管理,最後都是得交帳的。當我們以為時間是自己的而任意揮霍,認為生命是自己的而緊抓不放,覺得金錢是自己的而貪得無厭時,我們的心就無法有真正的穩妥,平靜與知足。好像園戶處心積慮的,只想奪取葡萄園主人的一切,早已無心耕作,或僕人或兒子誰來收租,對他們而言,早已沒有什麼分別,就是要讓他們空手而回就是了。

讓我們的生命之主空手而回是什麼意思?就是讓自己取代主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果真如此,生活的實際將不過是虛空的虛空,我們想要緊緊抓住的,也不過是一陣風。因為沒有什麼會為我們停留,也沒有什麼是我們能夠永遠保留。除非,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義,在於耶穌是救主,是生命的主,是被重價贖回的兒女,子民與僕人。我們才能真實擁有,主已為我們存留的,屬於永恆的豐盛。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只要信必得著的再思

馬可福音11:20-33
彼得從路上經過,看見枯乾的無花果樹,就對耶穌說:看哪,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凡你們禱告,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禱告時,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的過犯也被天上的父饒恕.耶穌和門徒來到耶路撒冷,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問耶穌說:給你權柄做這些事的是誰?耶穌反問他們: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或是從人來的.他們彼此商議,推演無論怎麼回答耶穌都會有話說,就決定回答不知道.因此,耶穌也不告訴他們,祂的權柄從哪裡來.

耶穌是門徒信心的源頭,根基和果實.當門徒看見無花果樹不結果的結局是枯乾.除了希奇,也經歷耶穌帶著權柄的教導.那出於信心的禱告的震撼力和真實的饒恕的影響力.好讓門徒在禱告和饒恕的事上專注聚焦於主耶穌.若不如此,門徒將面臨更多不確定的茫然而不知如何為好,因為眼見的結果會變,當下的感覺會變,過往的經驗會變,前後的想法會變,因此,若以結果感覺經驗想法來認定信心,是膚淺也是危險.唯有以不變的真道為信心的根基,門徒才能察覺神蹟仍在發生,那怕所經過之事與個人的感覺經驗想法完全相反.

因此,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的禱告.指的是對成就萬事的主耶穌更加深信倚賴的尋求.而不是單指事件結果的本身.因為信心不會是供我們使喚可以心想事成的魔術棒!是因著耶穌,禱告成了我們領受豐盛生命的一扇窗,是藉著耶穌,饒恕成了我們進入豐盛應許的一道門.但可惜的是,當時的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不願意承認,也不明白他們日夜專研探究的律法誡命,所要帶他們前往的正是那一道門和一扇窗.卻因為害怕失去既得的身分地位,權勢和面子,反而與生命平安擦肩而過.從結果評論信心,終將失去相信,從源頭連結信心,終必堅定所信.

要儆醒,禱告不是讓主耶穌做成我們想要的.禱告成就與否不能成為我們的信心.因為我們相信的對象是耶穌不是所禱告的任何事.所有的禱告都成就時,耶穌是主,所有的禱告都沒有成就時,耶穌依然是主.行走順暢一路平安時,耶穌是主,行走坎坷一路難行時,耶穌仍是我的主.一樣,饒恕不是主耶穌得選擇我們想要饒恕的人,饒恕是我們得選擇主耶穌想要饒恕的人.禱告成就與饒恕成全都是從主耶穌而來,也是藉著主耶穌而有的神蹟.我們無法操控,更無法占為己有,所能的就是敞開心,張開手,來到施恩座前領受.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分別為聖的烈火

馬可福音11:11-19
傍晚時分,耶穌和門徒出耶路撒冷往伯大尼.第二天,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看見一棵無花果樹,就往那裏去,到了樹下,除了葉子,竟找不到甚麼.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教訓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要除滅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

耶穌為何對沒有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發怒?只為了表達耶穌是有情緒的?或者有更深的意涵在裡面!若我們對無花果樹的特性有些認識,也許就能夠稍稍了解耶穌斥責無花果樹的意義.無花果樹是四季都會有果子在樹上,但離收成可以食用仍會需要有一段時間,因此,若樹上找不到任何果子,表示這棵樹連可以等待收成的那一絲絲盼望也沒有.另外,樹葉背面有些斑點是具傳染性,若不謹慎處理,有可能擴散到其他的無花果樹.到時可能整片樹叢都要遭殃.耶穌為何對殿裡買賣的人那麼生氣?若本是禱告敬拜領受恩典的地方,成了吵雜比價交易獲利的場所,對信仰而言,那將是何等的災難.

當信仰的內涵被交易獲利的消費氛圍充滿,禱告敬拜反倒成為修飾點綴的儀式.如同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遠遠看來非常蓬勃茂盛,但接近一看不但沒有甚麼果子可盼,還可能成為鄰近果樹的危害.耶穌還能夠無動於衷嗎?耶穌沒有放憑殿裡買賣的繼續,也沒有任憑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對鄰樹可能造成的危害.只是耶穌如此的舉動也將後續引發一連串當地宗教領袖的敵視與謀害.致終擺上了生命的代價.耶穌對世人的愛,有著完全的接納,也包括如烈火般分別為為聖的行動.而兩者之間的交集,就在十字架上.

十字架,不是讓我們逃避生氣的地方,而是使我們能夠面對憤怒的仰望.在人墮落的罪性裡.不結果子時很難不先怪罪神為何不祝福,也常常以消費與獲得益處的多寡來看待個人與神的關係.當耶穌似乎光榮的進到耶路撒冷城之後,仍然要讓門徒明白,沒有任何果子的異常,失去敬拜內涵的扭曲,都不會是真實的信心,真正的信仰必須是回到十字架.因此,當我們不再渴望有更新改變的果子,也不再在意我們與神真實的團契時.十字架對我們而言就不再是憐憫的慈愛,而是公義的憤怒.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騎著驢駒的耶穌

馬可福音11:1-10
耶穌將近耶路撒冷,就打發兩個門徒,往村子裡去,說:你們到了村莊,必看見一匹驢駒,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問你們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人必讓你們牽來.門徒到了村莊,按著耶穌所吩咐的去做,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事情就成了.耶穌騎著驢駒,有許多人把衣服,把田間的樹枝鋪在路上,前行後隨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耶穌在眾人夾道歡呼中進了耶路撒冷.耶穌將近三年半所做的,似乎讓眾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許多曾被耶穌醫治的,曾得耶穌安慰的,曾受耶穌言行衝擊的.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以色列民族,因著期待彌賽亞預言應驗的渴望.此時,耶穌似乎正被群眾推往權力的高峰.但耶穌騎的是驢駒,不是戰馬.耶穌用以拯救眾人脫離奴役獲得自由的方法,與眾人所期待透過革命改朝換代的方式完全相反.前者是透過自己的死,讓別人重生.後者是藉著別人的死,讓自己得生.

群眾心中對王的形象與期待,正表現在耶穌進耶路撒冷的路上.跟隨在耶穌身邊的門徒,此時,是否也有了錯覺,以為不久之後,自己也將進入權力核心,受群眾如此的愛戴歡呼.或許,跟隨耶穌多年來,沒有一個時刻比這時候更令門徒飄然陶醉的了.若時間就定格在這路上,那該有多好!但耶穌認識群眾,知道這群夾道向他歡呼的眾人,他們需要的是甚麼.是捆綁的能有真正的自由,是黑暗的能有真正的光明,是受傷的能得真正的醫治.是死亡的能受真正的生命.耶穌知道祂為此而來,心裏除了為人對神的悖逆深深嘆息,在罪中死亡感到焦急之外,沒有別的了,因此,不久之後,群眾在大庭廣中之下接續喊著釘耶穌十字架時,耶穌也不會感到訝異吧!

耶穌是主,卻甘心做為眾人的僕人,耶穌是王,卻樂意成為眾人的贖價.這將會是令群眾最感到不解甚至是厭惡的.十架怎會是榮耀,十架怎能有榮光.當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我們是否注意到,耶穌是沒有任何武裝的來到有能力逮捕他的當權者的當中,是自投羅網吧!或著,耶穌用他自己,要讓群眾明白,看的見的榮耀光彩仍屬短暫,轉眼之間就會過去,唯有倚賴信靠神,才能領受無法被奪去,那屬永恆的生命平安.如今,耶穌騎著驢駒不是戰馬來到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領受的正是那屬永恆的生命之恩.